A.5~6cm B.8~10cm C.16~24cm D.30~40cm E.60cm
A.第1腰椎下緣水平 B.第1腰椎上緣水平 C.第1骶椎水平 D.第2腰椎下緣水平 E.第3腰椎下緣水平
A.評估患者的心臟和體力的功能狀態(tài) B.指導康復治療 C.提高患者康復的自信心 D.保證康復治療的安全性 E.以上均對
A.肌張力評定 B.視力測定 C.原始反射 D.自動反應 E.情緒行為
A.電極面積 B.疾病的部位 C.空氣間隙 D.作用時間 E.輸出強度
A.椎體后緣至椎弓根后緣間距 B.椎體后緣至棘突基底部間距 C.椎體上后緣至上關節(jié)突后緣間距 D.椎體下后緣至椎弓根后緣間距 E.椎體后緣皮質(zhì)至上關節(jié)突后緣間距
A.腹式呼吸訓練 B.醫(yī)療體操 C.太極拳 D.醫(yī)療步行 E.踏車訓練
A.對周圍環(huán)境的辨時、辨向、辨人 B.富有的財富 C.個人生活自理和社會活動能 D.步行、利用輪椅及交通工具活動,能進行家務、娛樂活動 E.能勞動就業(yè)
A.肘關節(jié)可在冠狀面內(nèi)做屈曲、伸展運動 B.測量時臂取功能位 C.量角器測量時軸心為肱骨內(nèi)上髁 D.固定臂與肱骨長軸一致 E.正常屈曲0~150度
A.既往史是關于患者過去疾病、外傷或健康狀況的記錄 B.既往史的詢問特別需要注意神經(jīng)病史、心肺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 C.了解精神病史也很重要 D.既往史對康復程序的制訂有影響 E.關注既往史是因為某些過去的疾病可能會持續(xù)地影響當前的功能水平